
万历明君
鹤招 著
类别:历史军事 状态:连载中 总点击:103 总字数:1292808
公元1572年,距离明朝灭亡、山河沦丧还有72年。此时东南倭寇横行,西北鞑靼叩关,地方兼并日重,军政疲惫百姓困苦,隆庆皇帝刚刚驾崩。 石越却在此时,穿越到了历史上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身上。 好消息是,此时的朱翊钧,还没有登基。没来得及祸害朝政。坏消息是,此时的朱翊钧,还没有登基。 司礼监掌印冯保想做皇权代言人。首辅高拱想架空皇帝增强内阁。次辅张居正一心主政推行新法。 唯一的指望,自己的生母李氏,还是动辄罚跪,逼他写罪己诏。……将倾的大厦就在眼前,各方交错的中枢刀光剑影。 天下兴亡,一代明君,他该如何作为?
https://www.bok360.cc/book/1893041663499694080.html
第1章 天狗食日,穿越万历
www.bok360.cc
大明朝,隆庆六年六月朔日,清晨。(1572年六月初一)
慈庆宫。
……
“天狗食日!天狗食日了!”
“毋要慌乱,各司其职,戍卫东宫!”
阵阵喧嚣吵闹声在慈庆宫外经久不息。
殿内,石越半卧在床榻之上,以手扶额,神色一时恍惚。
两名内侍躬身侍立在旁,等候着他更衣。
石越没有理会他们,紧闭双目,整理着脑海中的驳杂信息。
他只记得自己明明正在地方各区调研开会,而后突兀地发生了日食,旋即失去了意识。
醒来之后,就莫名到了此处,而后一股纷乱的记忆尽数涌入脑海。
明朝……隆庆六年……朱翊钧……皇太子……
过了好半晌。
终于,他睁开了眼。
呼……
长出了一口气。
此时,石越才堪堪理顺脑海中混乱的记忆。
石越面色古怪地伸出双手。
借着烛光看着自己稚嫩的身体。
竟然,穿越了啊……
大明朝,是他此身所处的朝代。
皇太子朱翊(yi)钧,是他如今的身份。
身份还真是了不得,石越用力揉了揉眉心。
他前世一路摸爬滚打,这点行测常识自然不缺,朱翊钧,不就是万历皇帝的名讳吗!?
旁的不说,挂机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他多少还是听说过的。
当然,多少是沾了张居正的光,他才去了解了这段历史,至于对这位万历皇帝本身的印象自然说不上多好。
甚至后世常有明朝实亡于万历的说法,毕竟这位驾崩后,不过24年,明朝就亡了。
对不对且不说,毕竟他专业不对口。
但无论怎么说,这也算得上是实打实的帝国末期皇帝。
哪个朝代末期,不是积弊甚深?此时的明朝更是五毒俱全。
官员腐败蔓生。
财政匮乏难支。
军事疲软无力。
民生凋敝凄苦。
四夷袭扰不止。
想到这里,他忽然记起,建奴,就是在万历年间坐大的吧?
忍着刚穿越的不适,艰难回忆了一番。
确认后,石越不由意味不明地砸吧了一下嘴。
这开局,还真是既有大位,又有大任,也不知道是哪位大能来考验他的。
石越自嘲一哂。
但,还真就考验对了!
他石越是什么人?
贫寒出身,一路本硕,选调遴选并堪磨而升,历经税务,镇乡,市工局,省科厅。
而后更是一路势如破竹,道路亨通至极。
皇帝?有何做不得?中枢大位罢了!
皇朝末期?更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我辈大丈夫当如是!
……
朱翊钧渐渐平复情绪,思索目前的处境。
上月廿六,先帝病逝于乾清宫,今日初一,算来也不过数日之间。
也就是说,如今帝位空悬。
好在,朱翊钧四年前就被立为太子,嗣位稳固,先帝宾天前后,各种形式的诏书、手诏、口谕,传位于他。
而他两位兄长早夭,只剩个弟弟现在毛都没长齐,也不虞有什么波折动荡。
所以,这帝位,只是流程问题罢了。
但是,凡事都有但是。
天下大位,不过名与器。
他两世为人,通晓古今,见识过的空有其名而失其器者,数不胜数。
平日里开生活会,话都插不上的一句的主官还少了吗?
这同样适用于皇帝大位。
称作皇帝,并不意味着就有皇帝之实了。
就如他现在,哪怕登基,也只能观政,没有插手的资格。
至于原因?
他今年才十岁!
这还是虚岁。
朱翊钧1563年9月生人,实际算来更是只有八岁。
这自然不是一个可以亲政的年龄,也不可能让朝臣百官将政事放心托付。
他作为后人,当也知道,先帝隆庆驾崩时,内阁中便有人嗟叹: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
这是何等狂悖?但这就是一名内阁大员的态度。
至于什么神器天授?
骗骗黔首妇孺就罢了,百官中哪一个不是人精。
十岁孩童什么样,大家心里没数吗?
更别提明朝的政治氛围。
宫廷失火,是皇帝不修德行,上天惩罚。
身体不好,是皇帝沉迷酒色财气,自食其果。
地方民变,是皇帝索取无度,欺压百姓。
皇帝要反驳说治理国家,你们百官没责任么?
御史谭耀就会说“昔何以顺,今何以违?”,大明朝以前好好的,怎么到你手上就不行了?
嗯,没错,以上都是万历皇帝经历过的事。
总之,就是你皇帝干的不行!
但皇帝要真想好好干?那对不起,赦诏大不奉行。
不止是百官,甚至他的生母,那位李贵妃,也只拿他当孩童看待,动辄呵斥,体罚。
前身登基之后,经历过罚跪、呵斥,数不胜数。
甚至被逼着让内阁代笔,以他的名义下罪己诏。
可以说,上下内外,统统都是孩视天子的反贼!
当然,他本就是孩子,以孩视之也没什么不妥,大家实事求是罢了。
可这不是屁股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嘛,他朱翊钧非常自觉地站在了应有的立场上想问题。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换言之,这也意味着,他没有亲政的“群众基础”。
刚想到这里。
疼疼疼。
太阳穴突然突突直跳!
朱翊钧眉头一皱,连忙止住思绪。
他刚刚穿越,还是一个十岁小娃的身体,一经深思就有些头疼欲裂。
揉了揉眉心,好一会眉头才舒展开来。
就在这时。
一个老太监举着烛光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殿下!如何又睡了回去!百官还在文华殿等候,还请速速与臣前往,不然贵妃娘娘来了您又要挨训了!”
见到朱翊钧还半卧在床榻之上,语气急切开口催促。
朱翊钧一听这老太监搬出李贵妃,心中就是一跳,下意识有些慌乱。
他立刻明悟,这是前身本能,作为一个十岁孩童对那位动辄呵斥自己的生母的惧怕。
朱翊钧深吸了一口气,压制住前身的本能,缓缓抬起头,仔细打量面前这位躬身谦礼,却略显阴鸷的老太监。
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冯保。
他轻易在脑海中找到了对应之人。
听这一长串名号,就知道是个人物。
实际上,也确实是个人物。
冯保此人可不简单,乃是明朝有名的大太监。
有名在何处?
这可是能上列传的大太监!
历史上朱翊钧未亲政的十年里,便是此人领司礼监,勾连李太后与内阁,三位一体,共同把持大政。
李太后代行皇权,内阁处理政事,而冯保则是把持着一票否决权。
这位大太监乃是那十年中,站在权力巅峰的三人之一。
嗯,没亲政的皇帝排不上号。
在这期间,这位大太监,便是朱翊钧的大伴,负责督促、约束小皇帝的起居日常,若是小皇帝有不懂事的言行,就会报与李太后。
万历皇帝没少为此受到责罚。
以至于这冯保经常拿着李太后的鸡毛当令箭,整天用李太后吓唬朱翊钧,动辄劝诫教育他。
这也就罢了,更僭越的事,若是没有机会,冯保也会创造机会,暗中给朱翊钧设局,而后向李太后告状。
将万历皇帝塑造成一个品行顽劣,永远长不大的孩童。
使得万历皇帝如履薄冰,同时也加剧了李太后对朱翊钧的孩视。
历史上万历皇帝必然也是心中愤恨,乃至于说出“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的话语来。
朱翊钧眯着眼睛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位大太监。
先帝驾崩前后,此人便揣摩两宫之意,说服李贵妃,驱逐了那位整日给先帝进奉美女与虎狼之药的孟冲,从孟冲手上夺下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
又兼领着东厂与内卫,一跃成为了内臣中最为显贵的人物。
这样一位大貂珰,此时脸色焦急关切地催促他,似乎真为他设身处地着急一般。
啧,当真是好演技,朱翊钧心中暗赞一声。
他积年老机关,演技自然也不差,得了朱翊钧的记忆,语气神态模仿个七八成,不露破绽还是没问题的。
他慢慢坐起来:“大伴劳心了,本宫这就更换缞服。”
此时正在孝期,自然要着缞服。
朱翊钧说罢,双脚稳稳地踩在了地上,站起身来,而后张开双臂,唤来宫女,为他更衣。
不疾不徐,气度从容。
外间还在日食,殿内烛光却通透,冯保有些意外地偷偷抬头瞥了朱翊钧一眼。
今日这位太子殿下,似乎与往常有些不同。
若是以往,朱翊钧一听李贵妃将至,定然会火急火燎,匆匆忙忙,生怕受到责怪。
现如今却从容不迫,一丝不苟。
难道皇帝大位垂手可得,就能使人面貌一新?
冯保心中莫名不舒服,有种事情不在掌控的刺挠。
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或许是不愿意承认——不能亲政的皇帝,留下的权力真空,实在太诱人了!
亲政?巴不得一辈子都长不大,将皇权交给司礼监来打理!
……
朱翊钧正更换缞服的功夫,外间又传来动静。
“钧儿!怎么还在拖沓!”
一名贵妇从门外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两排女官。
这贵妇相貌姣好,约摸二十来岁,体态饱满丰腴,皮肤白皙嫩滑,但面色显然有些不愉,皱着眉头直往殿中走了进来。
刚一走进来,殿内宫女宦官纷纷跪下。
冯保迎到面前:“奴婢见过贵妃娘娘。”
朱翊钧不露声色瞥了这老太监一眼。
在他面前自恃身份称臣,在他母妃面前就以家奴自称是吧?
心中暗暗记下此人一笔。
这才抬头看向来人。
赫然便是前身的生母李贵妃。
眼下他还未继位,贵妃自然也还不是太后。
说起这位李氏,可谓严母典范。
她对朱翊钧的要求极高,行为举止,无不要符合礼仪;儒家经典,无不要融会贯通,稍有达不到,就动辄呵斥责罚。
甚至以废帝来恐吓小皇帝。
以明朝的体制,李氏想废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是一些行为举止上的小事。
像极了他前世那种老母亲,告诫小孩,不听话会被叔叔抓走一样。
更甚的是,万历皇帝登基后,李氏干脆搬进了小皇帝所居的乾清宫,只为就近照顾朱翊钧,直到朱翊钧大婚之后才搬离。
严厉苛刻,可见一斑。
而如今先帝驾崩未久,诸事纷乱。
朱翊钧想登基也得走流程。
三次劝进必不可少,今日乃是第二次。
他需得到文华殿接受百官劝进,再行辞让。
到了第三次,才能顺利继登大统。
这种天大的事,却在宫内磨蹭拖沓,李贵妃的不悦自然溢于言表。
这可是还没登基呢?如何了得!
李贵妃脸上愠怒已然蓄势待发。
朱翊钧心中才打好了腹稿。
他只是将腰带扶好,端正肃容,一丝不苟地行礼:“儿臣见过母妃。”
一言既罢,他不等李贵妃发作,继续开口说道:“事出有因,娘亲容孩儿解释。”
-----------------
注1:明太子居东宫,对外自称本宫。
注2:关于日食记载,“隆庆六年六月乙卯朔日食自卯正三刻至巳初三刻所不尽分余躔井宿度”——《明神宗实录》
注3:拱曰: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明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三》
注4:万历十三年四月,万历皇帝步祈南郊,礼成后召见辅臣及九卿,发布了谕旨:兹者天时亢旱……虽朕不德所致,亦因天下有司官多贪赃坏法,酷害百姓,不肯抚恤爱养,上干天和……
次日,福建道御史谭耀上疏直指皇帝应首先管束自身及宫闱事务,方能治理国家。在奏疏中特别指出皇帝在反躬自省上做得不够,提出皇帝应该反思“(国事)昔何以顺、今何以违?“——《明神宗实录》
注5:注4与赦诏大不奉行等问题,我在逼乎有一篇回答里有论述,关于万历皇帝亲政后的处境,以及为何几十年不上朝的心态,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搜索关键词:因为万历是神神)
注6:本文在背景考据历史的基础上,会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以及在历史空白处自由发挥,读者可以参考注释与史料,自行甄别。
第2章 母慈子孝,机心蕃茂
www.bok360.cc
见他这幅做派,李贵妃却不买账,自己这个儿子什么样她最是清楚不过。
她冷着脸,语气带着质问:“怎么?又要像上次会极门劝进一样,畏百官如虎狼,瑟缩在这慈庆宫中不敢出!?”
言语毫不给自家儿子留面子,只因朱翊钧这番行为,也不是第一次了。
前几日,文武百官便是在会极门上表劝进,以礼法而言,朱翊钧至少得当面辞让。
但朱翊钧竟然怯弱畏葸,硬生生被吓得不敢露面,最后骑虎难下,只得以口谕传出,草草了事。
几乎将李贵妃气个半死,事后好好责骂了一番。
而今日文华殿常朝,军民代表、文武百官正要再度劝进,朱翊钧又躲在殿内不出去,她如何不气极?
有着此身记忆的朱翊钧,自然知道怎么回事。
心中叹了一口气,也难怪万历皇帝大婚后,李氏也不愿归政,这份心性,确实难以让李氏信任倚靠。
他整理了一下语言,脸上露出郑重之色开口道:“母妃,父皇年岁不过而立,欣兹春茂,圣祚遐昌,岂料猝然驾崩而奄弃天下。”
“儿臣痛贯心灵,若寘汤火,一时失了方寸,以致前次进退失据。母妃教训之后,儿臣这两日来多次自省,万万没有再犯的道理。”
“今日当真不是儿臣有意拖延。”
朱翊钧咬文嚼字,也不是要卖弄,这不过是前次辞让中的一些词汇,此时摘出来引用一番,以示他被教训过后确实是听进去了,日常说话,倒是真没这样的。
手法拙劣了些,却正适合这个年纪小孩的心理。
总之意思就是,老爹死得突然,他好好一个皇太子,一眨眼的功夫就钦定要登基了,有些慌乱也正常吧,现在回过神了,下次一定!老妈你就别骂了。
果然,李氏见他举止言辞之间,有规有矩,沉稳从容,颜色也是稍稍开霁。
却还是没轻易放过他,皱着眉头道:“军民百官都在文华殿等候,你有什么理由还在殿内拖沓?”
李贵妃平民出身,后为宫女,称呼言辞自然没有太多讲究。
她语气严厉,显然是没个正经理由少不了一顿训。
话音刚落。
就见得朱翊钧抬起头朝她看来,眼眶微微泛红。
似乎强忍着悲伤之情,吐字清晰道:“娘亲,方才天狗食日之际,儿臣似乎着了魇。”
“隐约看见了父皇就在殿中,还甚是慈爱地要拉儿臣的手,朝儿臣笑,可儿臣伸手去触,却怎么也够不到。”
说到此处,表情虽然绷着,眼眶的泪珠却直接流了下来,话语间也有忍不住的哭腔。
这就是老戏骨的实力了,挥洒自如。
李贵妃见他这情状,也是一怔。
看着朱翊钧悲伤的面庞,恍惚间才突然想起,她这些时日百般苛责的调皮儿子,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猝然丧父的十岁稚童。
也不知是不是这几日都没休歇好,眼下竟是做了噩梦。
一时有些心软。
正想俯下身,好生宽慰一番,却又生生止住,掐灭了这丝念头。
马上要登基为帝,这九州万方、天下苍生就要扛在肩上,哪有他怯弱的功夫。
非常之时,需得狠下心来抚育,才能早日肩负大任!
想到此处,李贵妃当即皱起眉头,语气严厉地教训道:“你这副样子,成何体统。”
朱翊钧当然不是要卖惨的,他当即后退一步,再度拜下。
随后在脸上胡乱抹了一把,语气坚定道:“母妃,儿臣非是自怜而落泪,乃是思及方才父皇所言,一时哀思难止。”
他再度答话,语言间给李氏留了个扣子。
果然,李贵妃听他言语,立马抓住了重点。
她后知后觉地脸色一变,惊疑不定道:“大行皇帝还有言语嘱咐?”
李贵妃自幼崇佛,对鬼神之说,向来是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历史上还有顾念死刑有碍天和,要将犯人尽数开释的事情。
方才朱翊钧只言她还道是做了噩梦,她还未多想,但此时竟然说先帝有言语留下,这是显灵啊!
她的思绪,立刻就往鬼神之说上想了去。
念及至此,李贵妃看向朱翊钧的眼神不由认真了几分,等着他回答。
而一旁的冯保立刻身体紧绷。
生怕皇太子是被奸人诱使,要说出什么惊人之语。
他多年政争,敏锐的嗅觉自然不缺,这种手段,他可见多了!
要知道,他刚刚将孟冲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上拉下来,此人好歹是掌过权的,眼见大势将去,难保不会出什么毒计!
还有孟冲在内阁之中的靠山,高拱,此人也是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这可是当朝首辅!三朝老臣!
他近日抓住了此人一个把柄,正在筹谋对其发难,也未尝不会被高拱闻了风声,要先下手为强!
冯保一时间心念百转,直勾勾看着朱翊钧,只恨此时没有他插话的余地,只能心中焦急。
朱翊钧感受到了冯保的目光,却没理会。
他小脸上还挂着泪痕,显得天真可怜:“依稀之间,听到父皇嘱咐儿臣,说……说……咱们孤儿寡母三人相依为命,让儿臣好生孝顺母妃与皇后,否则,他放心不下。”
他口中的皇后,自然是先帝的皇后,也是他宗法上的母亲,这才有母子三人的说法。
冯保听罢,心中暗暗长出了口气。
这番话语,倒没有什么出格之处。
可惜,这只是因为他身在其中,眼光局限,根本不知此时的朱翊钧,乃是奔着向李贵妃争宠去了!
此乃润物细无声之道。
需知,权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攥在手上的。
无论如何,他如今登基,事实上就只是一名儿皇帝。
权力是没有真空的,他既然不能行使皇权,这份权力,当然而然地落在了李氏手中。
所以,他想亲政,关键还在这位母妃身上。
若是她执意将其托付与司礼监与内阁,那朱翊钧可有的等了。
历史上这位李氏,可是在他大婚后,仍然没将大权交予他。
这可如何使得?
登基十年不干政啊,他能做多少事?
若是不能尽早伸展拳脚,总览政事,还要他这一身超迈时代的学识做什么?怎么让大明再次伟大?
既然前身不靠谱,让李氏如此不放心,他自然要吸取教训,从细微处做起,慢慢给李氏信心。
所以,他方才的所有表现,都是做给李氏看的。
从行止有度,到措辞谈吐,以及最后的感情牌,都是在向李氏表现,给她做思想工作。
总之就是要让她知道,她儿子,是天资聪颖的,是敏于政事的,是孝悌仁义的,总之,反正就是靠得住的!
这种平民出身,还没被政治浸入味的女人,打感情牌,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历史上这位李氏,迟迟不将大政交还,一来有孩视万历皇帝的缘故。
二来,恐怕也有掌权日久,政治格局稳定,不愿意轻易改动的缘故。
所以,做工作,得趁早!
哪有信任外人,不信亲生儿子的道理?
好在他朱翊钧不一样,这种联络单位老妇女感情的手段,可谓信手拈来,加上他现在顶着一张八岁小孩的面孔,天然就极具欺骗性,就连冯保在方才最警惕的时候,也最多想想他是否被人哄骗,何况李贵妃?
有优势,自然要好生利用起来。
今日只是一个开胃菜。
往后更得好好表现!
为此,他才在最后做出了铺垫。
他需要有一个理由,一个一朝开悟的理由。
皇太子哀思大行皇帝,一改常态,奋发作为,这就是一个放到哪里都能拿得出手的原因!
多好的事迹,这要是他前世,能写出十篇不重样的材料来。
果然,朱翊钧这一连串的攻势下,李贵妃终于有了些动容。
她眼中划过一丝哀色。
先帝猝然病逝,留下他们孤儿寡母,主少国疑,这番话可谓正好戳到她的软处,心有戚戚。
她嘴唇动了动,一时无法言语。
只是低头看向朱翊钧,缓缓伸出手,用力地替他擦了擦脸上的泪痕。
过了好一会。
李贵妃才肃容道:“既然如此,我儿更应当进学修德,无事怠荒,不要负了你父皇所望才对。”
“你出阁学习至今三个多月了,我问及进度,诸位讲官都讳不敢言。你若是当真有心,便在开经筵之前,将四书五经尽数熟读一番。”
她顿了顿,又补了一句,说道:“切莫再像之前一样,振作两三日,又怠惰了回去。”
所谓太子出阁讲学,算是启蒙识书,诵读即可;而经筵,就是皇帝辨析经典,深入学习政治哲学了。二者之间,自有差别。
朱翊钧听罢,只觉一噎。
心中叹了口气,合着间歇性雄心壮志,是每个人都有的前科是吧?真坑啊。
看来,李氏不是那么好攻略的,眼下虽然态度有所软化,但,道阻且长啊。
也罢,多少有些效果,反正他还有时间,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滴水石穿罢。
他重重地点了一下头,稚声道:“母妃教训得是,儿臣定然不负父皇、母妃、母后殿下所望!”
“今后必然进学修德,尽快将四书五经熟知,好让母妃与母后殿下考校!”
说罢,他还拱手朝那位宗法上的母亲,也就是皇后,所居方向拱手行礼,以示方才先帝所言的母子三人,他谨记在心,一个不落的。
李贵妃不置可否。
“走吧,万丈高楼平地起,我送你到文华殿外,稍后殿上你好好在百官面前显露天家威仪,不可再似前次一样畏缩了。”
随后,她便牵着朱翊钧的手往外走,两人就这样被宫女宦臣簇拥在中间,往文华殿而去。
文华殿是廷议的地方,皇帝便殿,积年政治共识下,后宫连进入的资格都没有,也只能送到殿外。
当年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有人请英宗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后来掀起好一场争论,最后还是以张太皇太后一句“不要坏了祖宗规矩”定下调来。
如今李氏连正宫都不是,当然也不敢僭越祖制成法。
一行人刚刚出了慈庆宫。
没走几步路。
突然看到。
一名太监提着灯笼急匆匆跑了过来。
李贵妃当即皱起了眉头,她分明看着来人,是从文华殿的方向而来,这紧要关头匆匆忙忙,是出了什么事?
不过这自然不用她亲口问来。
冯保当即跨前一步,一把拽住那小太监,一个耳光刮了下去:“你这不长眼的,是要冲撞大驾吗!?”
小太监突兀受了一耳光,也不敢辩驳。
只是捂着脸,噗通一下跪倒在地,喘着粗气道:“贵妃娘娘,太子爷,要事容禀!”
“首辅高拱,久候太子不至,方才在殿上对奴婢说,果又如此,皇太子定然又不来了,你这厮再去请个口谕罢。”
“奴婢不敢擅专,连忙赶来禀报!”
朱翊钧心头一跳,不露痕迹地看了一眼此时退到一旁,眼观鼻,鼻观心的冯保。
心中暗道不妙。
-----------------
注1:第一次劝进见于,“隆庆六年五月甲寅,文武百官率军民人等于会极门上表劝进,谕答曰览所进笺具见卿等忧国至意顾予哀痛方切继统之事岂忍遽闻所请不允”——《明神宗实录·卷一》
注2:朱翊钧作为太子出阁读书之事,多有波折,八岁时诸臣(包括在张居正、高拱等)上奏请太子出阁读书,穆宗却留中不发,一直到眼见快不行的这一年三月,才让朱翊钧出阁启蒙。——《明穆宗实录》卷五
注3:不止李氏,明一朝称谓都比较口语化,你你我我很正常,甚至多见于诏书。譬如万历婚前,李氏慈谕“说与皇帝知道,尔婚礼将成,我当还本宫。”
注4:(李氏)顾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钜万,帝亦助施无算。居正在日,尝以为言,未能用也——《明史·列传卷二》
注5:请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日:“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明史·列传卷一》
第3章 权柄操弄,大局为重
www.bok360.cc
“高拱,好个高拱,好个内阁首辅,好个柱国!”
李贵妃听了小太监禀报并不表态,只是念了两声高拱的名,转而面色难看地拉着朱翊钧,继续往文华殿去。
其余人自然不敢置喙。
除了多了个太监提灯笼,照得亮堂些外,一行人似乎没什么变化。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李贵妃这是已经动了真怒。
朱翊钧看了一眼李贵妃难看的面色,心中叹了口气,他这便宜母妃果真是宫女出身,容易挑拨不说,还喜怒形于色。
以他的老到,自然能看出这是冯保在给那位内阁首辅高拱下绊子。
或许此人真有意思差不多的话,但绝不至于跋扈到这个地步。
冯保这是看准了李贵妃没有政治经验,加之内外相隔,不可能当面以此诘问,才敢如此。
但朱翊钧知晓部分历史,又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这种事可是门清。
如今先帝驾崩,嗣君年幼的主要政治环境是什么?
自然是皇权缺位,群狼环伺!
都恨不得啃下一块肉来!
其中有司礼监大太监冯保这种,企图隔绝内外,做李贵妃的代理人。
也有内阁首辅高拱这种,趁机以内阁侵蚀皇权,妄图天子垂拱而治,所谓致君尧舜上。
二人未尝没有合作的基础,但,谁让二人本就有仇?
当初高拱可是两度阻挠冯保的晋升!
如今再添一把火,可谓你死我活。
冯保的手段,就是隔绝内外,挑拨高拱与李贵妃了,所谓“高拱威胁论”。
就是不知高拱又有什么手段,只是现在看来,还是冯保处于上风,毕竟他是内臣,只要他牢牢守住李贵妃这个基本盘,就立于不败之地。
等到朱翊钧顺利即位,李贵妃变成李太后,名正言顺监国,她一句话就能将高拱罢免驱逐。
可是……
朱翊钧心中摇了摇头,这不符合他的利益。
所谓父死,三年不改其志。
先帝才死几天?哪有一登基就让三朝元老不体面的?
要知道,高拱是什么人?
先帝恩师,三朝老臣,如今的内阁首辅,主持过隆庆新政,又有俺答封贡平息边事,声望显著。
甚至先帝少理政事,大多交予高拱,以至于先帝受委屈的时候,都得跑去跟他哭诉“有人欺负我!”。
驾崩之前还特意拉着他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
就差叫一声义父了,可见有多么信重。
这种人物,罢免倒是一句话的事,但这消耗的可是新帝的政治信用!
权力的行使,总会在暗中标注好价格,这份代价,他可不想替冯保背负。
朱翊钧亦步亦趋跟着李贵妃,思量着要不要拉高拱一把,至少,让他体面致仕。
心中又有些可惜,与冯保这类窃据皇权,只是为了权势享乐的人不同,高拱揽过权责,却是有心振兴大明朝的,遗憾的是,能力不行啊。
若是高拱当真既有想法,又有手段,自己也未尝不能托政与他,毕竟十岁天子羽翼未丰,无论如何也需要代言人的。
不过,话说回来,当今内阁之中,既有理想,又有能力的人,也不是没有,他可是神交已久……
就是不知道,其人在这一局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台子还没上,舞台上的角倒是都彰显了一波存在感。
朱翊钧看了一眼逐渐退去的日食。
旭日东升,却因为日食未尽去的缘故,蒙着阴翳,天色反而更显晦暗。
他忍不住揉了揉眉心,当真是,风雨欲来。
……
文华殿内。
“元辅,不可失了人臣之礼。”
已经有知命之年的高仪轻叹了一口气,对高拱恳切道。
两人虽然都是姓高,却不是一家。
但高仪无论起复,还是入阁,都是高拱所举荐,关系非比寻常,这种劝谏也只能他来开口。
当然,情谊是有的,不过既然已经入了内阁,所谓举主关系,自然心照不宣地淡化了去。
如今内阁只有二高与张居正,拢共三人。
先帝驾崩,新旧交替,正是大局为重的时候,可偏偏这位内阁首辅脾性却一言难尽。
刚愎执拗也就罢了,还是个直性子,竟然屡次出言损害嗣君威仪,前日里就在内阁感慨时局,说十岁的小孩怎么治理天下?高仪也只能装作没听到。
今日又当着诸多廷臣的面,独断妄为,意图摆布东宫。
让高仪不得不出面,拦下了高拱吩咐去东宫请谕的职官。
否则,有失体统也就罢了,传到两宫耳中,只怕要惹得两宫与内阁上下相疑,动摇国本。
面对高仪的劝诫,高拱显然没放心上,他面色肃穆,语气却格外专横:“子象,为人臣者,哪有爱惜名声到你这个地步的?”
子象是高仪的表字,高拱这一开口,就不留情面。
他继续道:“如今大事,莫过于大统传续,我既蒙先帝信任,托孤辅国,自然要敢于任事。”
“事关劝进登极,嗣君不来,我岂能像你这样做个没事人一样干候着?”
“我意已决,太子稍时再不至,便将劝进笺送到东宫,请太子以口谕答复,了结今日事!”
“还请子象分清缓急,不要拖延大事。”
言下之意,已经直指高仪阻拦他,会拖延新帝登基,有碍大局。
高仪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是他爱惜名声吗?他这分明是怕高拱如此独断专行,摆布嗣君的作为种祸不浅!
哪有劝进这种事都给人包办了的!?
太子年幼不懂事,你高拱也不懂事吗?太子不来,你不会如实报与两宫后妃吗?
为人臣者,不该做的主,一旦做了,就事无大小,不免有诛心之论,祸福难测。
他深知这位元辅的脾气,他再多言语怕是也无用。
想到此处,他又将求助的目光看向内阁三人中的最后一人,张居正。
张居正感受到高仪的目光,面色沉静点了点头:“先帝晓谕元辅与我提督太子读书明理,今太子困顿东宫,疏离百官,内阁责无旁贷。”
“如今登极事大,礼部既已拟好章程,不容拖延,内阁当不能束手,我自认同元辅的决定。”
“至于此后,我已经重新厘理课业,选拔讲官,为太子传授经典,辅正行为。”
张居正的发言更是重量级,直接让高仪眉头的皱成了一个川字。
他言语中竟然不仅坐实了太子有所失仪,还借着内阁提督太子课业之事,要好好教育这位嗣君。
张居正这是要做什么!?
又联想到高拱、张居正二人都是力主新政变法的改革派。
难道……这二人似乎已经达成共识,有意识地为内阁张目,要令新帝垂拱,打算以内阁独断来推行变法!?
他这位举主可是什么都没给他透风的!
高仪不可思议地在高拱与张居正身上来回打量,似乎要将二人脸上看出花来。
看着二人古井无波的神色,心中已经隐隐起了致仕的念头。
若是真如他所想……
高仪不由打了个激灵,那怕是死了也得被开棺戮尸吧!
高拱见状,适时开口道:“好了,子象,此事我自有计较,你不必理会。”
言毕,又转过头看向张居正,正好张居正也向他看来,二人视线一错即分。
高拱暗自感慨,自己的想法可是不曾对张居正表露过,他竟然从蛛丝马迹看出端倪,并且立马附从,比更亲近的高仪还了解他,不愧是自己多年的金石之交。
三位内阁大佬一个圈子聊天,旁人也不敢凑过来。
就在这时,靠近门外的一人正好张望到了殿外有情形。
他立刻告罪一声,挪步到高拱的耳边,小声说了句什么。
高拱神色一动,便将其随手挥退。
而后高拱当即抚掌大笑,对着高仪,张居正二人道:“子象、叔大,李贵妃终于是将太子‘请’出来了。”
“当真是不容易啊。”
话一刚落,便迎了出去。
高仪本方才见人耳语,就有所猜测,此时听到这话,心底当即一松。
至于高拱话语中的僭越,他也只装没听到。
语气也转为轻松,漫不经心对剩下的张居正试探道:“嗣君以幼冲之年,负艰大之业,二位,任重而道远啊。”
张居正微微抬头瞥了一眼高仪,微微颔首并不说话,只是站起身,跟着高拱一道迎了出去。
高仪看着张居正的背影,心中叹了口气,张居正自幼以神童闻名,又博览群书,见闻广著,必然是知晓此话出处,听出了他言语中的试探与劝诫,可是却无动于衷,显然是决心已下,要有所作为了。
唉,这两人。
安安心心做个裱糊匠等到致仕不好吗?
像此前的内阁首辅徐阶致仕后一样,美酒美人,坐拥良田数十万亩。
或者又如内阁李春芳一般,致仕后继续专研学问。
乃至于回去孝养父母呢。
大明朝,非得要救吗?天下焉有万世不易的朝代?
大明朝,值得杀身成仁吗?于少保的下场不令人心寒吗?
可叹,这些话也只能在他心中想想,他入内阁半年不到,资历不足,万事都以高、张二人做主,此时自然也没有能耐改变这两人的心志。
也罢也罢,既然高拱张居正有心做事,那便随他们去吧,国朝二百年,至今已有倾覆之兆,也合该有仁人志士了。
至于他高仪?为官数十年,上表辞官都十余次了,心早就冷了,不与浊流相汇结党营私,已经是他个人操守的极限,此事他是万万不会掺和其中的。
想明白此节,他突然有些理解高拱为何说出那句,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了。
若高拱真想革新变法,延续国祚,这种激烈之事,自然指望不上一位生长于深宫妇人手的十岁稚童。
更别提这位嗣君的天资禀赋,不做绊脚石都是好事了!
天子垂拱,内阁治政或许才可能有一丝机会。
这位新帝……
怕是只能“大局为重”,做些牺牲了。
就这样胡思乱想着,高仪起身稍晚了一些,才往外迎了去。
……
高仪刚一走到殿外,便看到李贵妃仪仗远远转道离去,令他一怔。
竟是连照面都不与诸臣打?
心中泛起了嘀咕,看来这位嗣君是给李贵妃气得不轻。
他见识过李贵妃被朱翊钧气得七窍生烟的样子,心里有数,此次皇太子又蜷缩在东宫不敢受劝进,李贵妃怕是又动怒失态了。
李贵妃或许是不好在这种时候落嗣君的面子,这才径直离去。
就是这位嗣君,当真一言难尽,躲在东宫不出就罢了,以后可别像他那位祖父一样,二十年不履朝。
这般腹诽着,便将目光看向那位嗣君。
大明朝嗣君朱翊钧,身后跟着那位新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前一后缓步走来。
太子出阁讲学,高仪作为朱翊钧的侍班官之一,见到这位嗣君的次数自然不算少。
在他印象中,说得好听点,这位嗣君就是赤子之心,任然天性,直言不讳的话,就是调皮浮躁,心智中等偏下。
但,今日却令他觉得有些不同。
不论其余,单这份仪态,竟然让他心中忍不住暗赞一声。
只见朱翊钧穿着缞服,身形瘦小,挺直了脊背,踏步从容。神色倦怠哀戚,却又肃然端正。环顾诸臣工时含蓄谦抑,又凛然有神。与众人相互见礼,可谓一丝不苟。
“本宫初御文华殿,万事仰赖诸位肱股之臣了。”
-----------------
注1:上愤恨语臣曰:“我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争奈东宫小里?”连语数次,一语一顿足一握臣手。臣对曰“皇上万寿无疆,何为出此言?”上曰:“有人欺负我。”——《病榻遗言》。
注2:东宫出阁讲学,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仪,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四维,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余有丁,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编修陈栋,充侍班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自强、陶大临,翰林院编修陈经邦、何洛文,检讨沈鲤、张秩,充讲读官。检讨沉渊、许国,充校书官,制敕房办事。大理寺左寺正马继文、徐继申,充侍书官。先是,大学士高拱等请选东宫辅导官僚,会同吏部推举。有旨宜加慎选,不必备员。于是拱等名以闻,上从之。仍谕拱、居正提调各官讲读。——《明穆宗实录》卷五
https://www.bok360.cc/book/189304166349969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