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苒苒

千古苒苒

远止浮游 著

类别:历史军事 状态:连载中 总点击:108 总字数:374812

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导向,刻画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


https://www.bok360.cc/book/1893069297768067072.html


卷一:史前时代 第一章 远古三皇

www.bok360.cc 

    史前时代,时间线: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人类登场

    36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细胞形成,孤独的细胞经过了1亿年发展成了微生物,直到15亿年前,地球逐步稳定下来后,为后来的生命大爆炸奠定了基础。地球上的物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直到距今三百万年前,继恐龙灭绝后,地球将来的新霸主人类闪亮登场啦。不过新霸主刚出场的时候还是比较弱小的,弯着腿,只能蹒跚而行。

    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出土了一具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露西”,并且是女性,难怪女性地位至高无上。但在中国呢,最早的化石是两颗牙齿,是在170万年前,地点在云南元谋县,这就是云南元谋人。之后,陕西省蓝田县,挖出一小块脑壳和三颗牙齿,存在于70至115万年前,定义为陕西蓝田人。然后是距今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可以去捞鱼吃了,标志了人类生产生活技能的提高。

    其实在“山顶洞人”时代,人类已经发展的还不错了。穿着方面,他们已经能将动物的骨头制成针,动物韧带和葛麻纤维做线,以动物毛皮为衣料做衣服,100%真皮大衣,这放到现在肯定价值不菲。除了衣服还发现有海贝壳,五颜六色的石头做成的饰品,爱美之心啊,这么早就开始了。在生产方面呢,他们研制出了早期的弓箭和石斧,因为他们还不会种粮食,所以只能去吃别的动物和采野果生存,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由于当时还是吃生肉的,生肉里细菌多,吃下去对身体可没好处,所以大部分山顶洞人只能活到15-20岁。

    到了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打磨的技术,于是出现了石刀、石斧等石制的生产生活用具,这为之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然后人类又慢慢开始学会制作陶器,盖房子,早期的房子其实就是在黄土坡上挖的窑洞。

    (二)玩火的燧人氏

    接下来先讲讲三皇五帝,最为一般的说法是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五帝即颛顼、帝喾、尧、舜、大禹。而我接下去要说明的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是《尚书大传》中提到的三皇,反正都是远古传说,谁知道真的假的。

    燧人氏,生卒年不详,大概公元前1万年,风姓,老家位于现在的河南商丘,外号“火祖”,后世尊称“燧皇”,位列三皇之首。

    为何他的地位如此高呢,在前文也提到了,在人类掌握取火技术之前,还是吃生肉的,不要觉得天天吃生鱼片很奢侈,当时卫生条件差,生肉中的细菌极多,所以也导致了当时人类寿命短,大脑也发育不完全。但是燧人氏脑洞还是挺大的,居然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技能,后来又发明了燧石(俗称火石)取火,并且教人吃熟食。除了生火,他还会玩泥巴,做出了完整的陶器,有了陶器,就能烧开生水,就有容器装熟食。有了容器之后,吃熟食才能真正流行起来。

    再见了,茹毛饮血的野兽年代。人类开始吃熟食后,大脑得到了良好的发育。总之,脑子是个好东西,有了脑子,生产生活水平又上升到了不同的级别,具体就不在赘述。远古人相信燧,跟随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为首的远古人类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被后世形象地称为“燧明国”。

    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这使人类彻底从普通动物中分离出来,可以说是为创造文明提供了根本条件。

    (三)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生卒年不详,大概距今八九千年,据说是燧人氏的后裔,与女娲是亲兄妹(伏羲女娲就相当于西方圣经中的亚当夏娃)。其生日传说是农历三月十八日,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相传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踩个脚印就怀孕,一怀就怀十二年,是不是觉得很扯,其实这种说法是晦涩的反映了远古时代的女子没有固定丈夫的现象,也就是说,孩子只有母亲,母亲根本不知道孩子他爹是谁,所以只能找个借口,也算是有个交代。

    伏羲的功绩还是比较多的,团结统一了华夏大地的许多部落,建立了早起的政权。都说伏羲是华夏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创立了“伏羲八卦”,发源了中华文化,开启了初步的社会管理。并且从他开始创造最早期的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就是用不同粗细的绳子打不一样的结来表示不同的意思)的时代。当然光有文化是不够的,伏羲的另一大功绩是将畜牧业发展壮大,这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食物储备。

    伏羲被后世称为人文始祖、华夏先驱,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生卒年不详,即炎帝,别号赤帝,农皇,关于神农和炎帝是不是同一个人,其实是有争论的,不过不关我的事,前言都说了纯粹主观臆测,那我就认定他们是同个人吧,虽然年代真的很难对上,不过这样写方便呀。

    神农氏的出生也带着传奇色彩,他的母亲叫女登,某天她到渭水游玩,突然看到一条巨龙浮现在空中,但是转眼又不见了。十个月后,女登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个“牛首人身”的小孩在她怀里呱呱坠地,同样的套路,不知道孩子他爹是谁。

    伏羲时代人们虽然掌握了畜牧技能,但是食物大部分以肉食为主,这样缺少维生素可是不行的,会口腔溃疡的。神农氏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并亲尝百草,发明医药。胆子是真的大,什么都敢往嘴里塞,传说他曾经完成一天中毒70次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除了发明医药和刀耕火种,神农对于华夏文明的形成也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华夏是对古代中国中原及其以东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华夏形成之前有两场关键的战役。

    一是阪泉之战,为了抢更好的地盘以及夺权,黄帝和炎帝(即神农)PK,炎帝技不如人,欢声笑语中打出GG(投降),虽然最后是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但是结局还算圆满,炎黄二帝组成了联盟。

    二是涿鹿之战,在阪泉之战以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在此我希望各位记住一点,大部分史书都还是存在着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正统思想还是比较重的,他描述的蚩尤统治残暴,导致民不聊生,所以炎黄替天行道,最后常规套路,正义战胜了邪恶。蚩尤如果知道后世对他的主流印象,肯定心里也是有一万句MMP的。在我认为,绝大多数的战争只有输赢,没有正邪。涿鹿之战的目的也是为了争夺肥沃的地盘,只不过最后的输家是蚩尤。

    顺便提一提,神农的子孙也有很多名人,例如“祝融、共工、夸父、精卫”。

    神农尝百草,制医药,教人耕耘,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水平,是奠定华夏文明的关键人物。

    (五)兵主蚩尤

    上一章提到了《史记》中对蚩尤的描述,除了正统史书,对古代神话传说略有了解的话,一听到蚩尤,印象当中是怎么样的?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兄弟你玩魔兽的吗?兽人族都出来了。反正关于蚩尤,总体印象就是蛮族异端,不过这也正常,蚩尤本身就是东夷人,东夷是当时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统称。虽然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都是比较发达的,但在远古时期,这片区对于中原来说,就是落后的蛮荒之地。

    蚩尤是东夷部落联盟九黎氏族的首领,骁勇善战,别号“兵主”。蚩尤虽未列入三皇五帝,但对于形成华夏文明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蚩尤首创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相关刑罚,关于蚩尤残暴凶虐的说法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蚩尤是为了管理好自己的部落而探索法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正体现出了蚩尤的管理有方。因为当时东夷部落的生存条件是较差的,能让这么一个部落发展壮大起来,说明蚩尤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同时,蚩尤为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在农业上的发展,合理利用水源,发明谷物种植;二是开始冶炼金属和制造金属兵器,大幅提升了军事实力,这也是九黎氏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蚩尤一生当中最大的事件就是与黄帝的那场大战了。关于这场战役,古籍描述不一,众说纷纭。上一章已经介绍过《史记》的说法了,在《山海经》和《逸周书》中还有不同的版本,具体我就不列举了,有兴趣可以自己翻翻看。反正不管怎么说,蚩尤和黄帝之间是发生过战争的,最终蚩尤败北,这场战争也直接影响着华夏文明的走向。

    蚩尤本身的身份也一直是个谜,他和炎帝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上古时代没有文字直接记录,后世整理起来的基本都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有点偏向神话和传说,要说明蚩尤的身份,就先说一下炎帝,再重新理一下上古时代的世系。之前我是从燧人氏开始写三皇时代的,不过要是真追溯起来,燧人氏之前还有天地人三皇及有巢氏,现在我按顺序列明一下。

    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有熊氏->神农氏,天地人三皇为开天辟地以来三位远古部落首领,相传都是直系血亲的关系,有巢氏则是他们的后代,燧人氏的祖先。伏羲之后是有熊氏,后来的神农氏和轩辕氏都是有熊氏的一个分支。注意,古籍中写的什么氏什么氏,并不一定是指某个人,更可能是指代一个部落、一个氏族乃至一个政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指的就是神农氏政权开始衰败,后来又写“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其实表明了炎帝与尝百草的神农氏并非同一人。

    至于蚩尤,原本和炎帝同属神农氏政权,后因神农氏政权衰落,内部也开始分裂,蚩尤和炎帝就各自发展,成为不同部落,黄帝的部落也是在这个时代发展起来的,大有三足鼎立之势。之后就发生了两场著名的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有趣的是,根据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卷十三对涿水的描述,阪泉位于涿鹿城东一里,也就是在涿鹿城的野外。而涿鹿之战,也发生于涿鹿之野。之前提到过,阪泉之战,交战双方为黄帝和炎帝,涿鹿之战交战双方为黄帝和蚩尤,交战方不同,战场却相同,是巧合吗?

    吕思勉在其著作《先秦史》中给出了大胆的观点,他认为炎帝就是蚩尤,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实际上是同一场战役,他还引用了《贾谊新书》中的描述“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而《大戴礼记》中也仅提到阪泉之战,没有关于蚩尤涿鹿之战的说法。虽然吕思勉是我最崇敬的历史学家,但是这个观点我觉得他是断章取义了。我认为蚩尤和炎帝并非同一人,只是之前同属一个部落,甚至是血脉相亲的关系,后来二人各自发展,但最终都被黄帝打败,至于最终为什么是炎黄联盟而没有蚩尤的份,相信中间存在着更多疑点,我就不阴谋论了。

    总之蚩尤并非是一位残暴君主,而是非常具有领导能力的人,他发明谷物种植、金属冶炼,对于华夏文明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轩辕大帝

    轩辕氏,生卒年不详,即黄帝,又称轩辕大帝,五帝之首,有熊氏后裔。黄帝的出生也是同个套路,他妈附宝,有一个晚上在外面散步,突然间,有一束光照到了附宝的身上,然后她就怀孕了!

    顺便提一提,当时的社会仍然是母系社会,男性的地位还是比较低下的,而从黄帝开始,母系社会开始慢慢向父系社会转换。黄帝的妻子是嫘祖,她发明了种桑养蚕,而她除了是一位贤妻圣母,同时也是一位善用心计的军事家(平定过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

    在神农氏政权的晚期,中原各部族为了抢地盘打来打去,黄帝聪明人啊,开始趁火打劫,趁机偷家,迅速打败了很多部族,其他的很多部族一看黄帝势头很猛,也就纷纷归顺,然后就形成了炎帝、黄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黄帝居中原,炎帝在太行山以西,蚩尤则在东方。后来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最终的大赢家是黄帝,华夏首领的地位也自此确定,具体战争经过前面写过了,不再描述。

    黄帝统一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推算和制定了历法,开始种植“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而神农氏就会黍和稷两种,可以看出来黄帝在农业方面的造诣更深。

    黄帝在位期间,农业飞快发展,人文慢慢形成,黄帝本人也成为了奠定华夏文明的决定性人物。


卷一:史前时代 第二章 五帝:高阳和高辛

www.bok360.cc 

    (七)五帝之一:高阳

    高阳氏,颛顼(zhuān xū),生卒年不详,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

    黄帝其实是子孙满堂的,传说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都自立门户,创建了小国家(估计也就一个村这么大吧),黄帝活了好久,以致于他乘龙升天的时候儿子都死的差不多了,于是继承人只能从孙子辈中找了。虽然高阳的父亲,黄帝的次子昌意才德欠佳,还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但是昌意生了个好儿子,高阳天生聪明,秉性出众。高阳后来在穷桑辅佐少昊(黄帝嫡长子,也就是高阳的大伯,又名玄嚣,传说中的五方天帝之一,白帝)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

    少昊归天以后呢,共工认为自己乃是神农嫡氏,理应由自己来做华夏联盟的统领,一山难容二虎,然后他们开始互撕了,高阳技高一筹最后打败共工,气的共工一怒之下撞断了不周山(神话传说)。高阳统治华夏联盟后,先后住在穷桑,商丘(今河南商丘),帝丘(今河南濮阳)等地。

    高阳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在他之前,九黎部族崇尚鬼神,每个家族都可以用自己的巫师并从事占卜,过于迷信导致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这真的是一切随缘,所以就不安心生产农业。高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民间不准再私自占卜祭祀,只有高阳指派的两位大师(重大师和黎大师)才能代表官方祭祀。这就充分体现了高阳的睿智之处,古人信奉神灵,而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唯一渠道,所以高阳掌握了话语权,民众更加归顺,他在精神方面的统治比黄帝更加出色。

    高阳据说在位时间挺久的,大概七八十年。高阳上承炎黄,下启尧舜,可以说在奠定华夏根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八)五帝之二:高辛

    高辛氏,帝喾(kù),生卒年不详,姬姓,高辛氏,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高阳的侄子,蟜(jiǎo)极的儿子,少昊的孙子,黄帝的曾孙,五帝之一。传说也是他老妈踩了一个巨人足迹而生的,在此仅心疼蟜极三秒,因为高辛本人更惨。

    传说高阳的三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后来由天资聪颖的侄子高辛继位。都说守业更比创业难,高辛继承了祖辈的产业,在他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战争,但是首领也不是这么好当的,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不容易的。

    高辛的功绩就和那些英明仁德的帝王差不多,明察秋毫啦,知人善用啦,爱民如子啦,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比较有意义的几点提一下,一是迁都于豪,使他的子民免受洪水之灾,二是订立节气,节气是非常重要的,在高辛之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说没有做到按时节科学种田,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高辛就夜观天象,日观大地,制订了节气,真是个全才。节气可以说是华夏农业史上一次伟大的发明,使得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首领当的这么牛逼,可是家庭生活却是一片青青草原,他的孩子们大多来路不明。据说他有四位妻子,大老婆说她的孩子也是踩了巨人足印怀上的(这个多老的梗了,还在用),当时很多家族都会杀掉长子,避免这是母亲嫁过来之前就怀上的,高辛算是比较仁慈了,就叫他老婆把孩子放外面给别人领去好了,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传说他的孩子放在外面时,所有动物都不敢靠近,还有很多鸟围着他。后来这个孩子就被捡回来了,起名为后稷(周的始祖,别号农神),是个伟大的农业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辛的二老婆又告诉高辛,她有次在外面游玩吃了个鸟蛋就怀孕了,高辛真是老实人,说了句“呵呵”就作罢了。这个孩子呢就是子契(商的始祖),他在农业和管理火种方面也作出了不菲的贡献。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还有更伤人的,高辛94岁的时候,他的三老婆直接报来一个小孩,可能梗都被玩坏了,于是都没有编过故事,高辛无可奈何,老了老了还要头顶一片绿,给孩子起了名字,放勋(后来的尧帝),也不再追究。

    高辛在临终前把首领的位子交给了四老婆的儿子,唯一一个来路正常的儿子挚,泪目三行。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挚能力明显不足,而且据说他在位时荒淫无度,使得四方扰乱。高辛长子和次子并没有得到封地,而是做了普通百姓,这可能也是挚对于他们的担忧,但他给了最小的弟弟放勋一块又远又小的封地唐(在今河北省中部的唐县),放勋的故事后面再说,先给高辛做个总结。

    高辛重要意义同高阳,在华夏文明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的作用,高辛本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本没啥缺点,深受后世帝王的推崇。


卷一:史前时代 第三章 五帝:尧舜禹

www.bok360.cc 

    (九)五帝之三:尧

    尧,生卒年不详,姓伊祁,号放勋,五帝之一。

    前面已经说过了尧的来历,尧被封到偏远的唐后,励精图治,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威名远播,成为全民偶像了,很多其他部族的首领在处理政务方面都要咨询尧,挚也算识相,觉得自己治理不好国家,就带着自己的官员到唐,要把首领的位子让给尧,尧也是个痛快人,丝毫没有推辞,于是乎两兄弟弄了一个隆重的权力交接仪式,这就是“禅让”。

    尧帝据说是一表人才,为人仁德宽厚,在位时深受百姓爱戴,也不再赘述了,反正是个英明的帝王,下面说一下他的主要功绩。尧和前面的帝王一样,也是个天文死忠,他命令羲氏、和氏制订历法,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定366天为一年,每三年为一个闰月,真不简单啊,这么早就能大致算出地球公转周期了。有了这个历法,农业的发展更加突飞猛进。除了历法,据说尧帝还发明了酿酒和围棋。

    尧帝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禅让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时间也很久,长达70年,当他老了,感觉是时候挑选一位继任者了,但他一直对的他的儿子丹朱不来电,觉得他能力不够,于是和四岳(相传为共工后代,是当时的政要)商议,四岳就把舜推荐给了尧,舜的事迹就接下来再说。这个美其名曰的“禅让”也是有很多内幕可以扒的,具体的在下一篇中叙述。

    引用一下《史记·五帝本纪》对尧帝的总结: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反正就是吹上天。

    番外篇

    后羿射日

    其实后羿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尧帝时期的射日英雄是大羿,是当时的射师,老婆就是嫦娥。大羿被帝尧封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从小就擅长射箭。后羿是夏代有穷国君主,也是个神射手,以致于后世将二人的事迹混淆,到现在已经是众说纷纭了。

    后羿射日是神话传说,话说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民不聊生,尧帝就请来大羿,大羿一气呵成,连射九日,于是世界又恢复了和平。

    但是我不是说神话的,后羿射日其实是有来源的。蚩尤死后,东夷集团豪强纷起,四分五裂,尧帝有点慌了,就找来了同是东夷人的大羿,然后不知道给了他多少好处,让他去暗杀东夷各豪强的领主。所以可以推测,后羿射日的“九日”,应该是代指当时被大羿暗杀掉的东夷列强的首领。

    完成了“射日”的壮举后,有一位华夏族的少年叫做逢蒙,他跟随大羿学习射箭,学成后,官方说法是他为了独步武林,心心念念想除掉大羿,于是在一次打猎时趁大羿没有防备,用木棍打死了大羿。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可能是最早的案例了。但是逢蒙是否是受人指使的已无从考究,就当我瞎猜的吧,反正本来这本书就是不靠谱的历史小纪。

    (十)五帝之四:舜

    舜,生卒年不详,姚姓,妫(guī)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五帝之一。相传舜的外貌并不起眼,反而有点矮,有点胖,就像冬瓜,《史记》载,舜的父亲“瞽(gǔ)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还在玩这种套路吗)

    舜其实也是黄帝的后代,是高阳帝的六世孙,穷蝉的五世孙,只不过从穷蝉的下一辈开始,舜的家族一直都是小老百姓,没有再当过领主。据说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而舜生下来的时候一个眼睛里竟有两个瞳孔(不要见怪,这就是现在的多瞳症)。瞽叟气的不行,老子一个都没有,你竟然有四个,再加之舜来路不明,所以他很讨厌舜。

    舜年幼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他老爹于是又娶了一个,并生下来一个儿子,名叫象。于是乎,悲惨的生活开始了,舜一个人要抗他爹,他后妈,他弟弟的三重虐待,要不是他肉,估计早就没命了。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舜做到了生活若待人凉薄,不妨报之以梨涡,他仍对父母敬重,关爱弟弟,平常只要没有生命危险都忍着,有危险就跑,可以说是精准控制血量。这使得他仁义的名声广为传播。

    舜长大后自己出来游历,他到历山种田,当地的人就不再争夺田界。因为舜仁义的名声很大,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就形成了一个小村落。所以在尧帝要选继承人的时候,四岳就向尧帝推选了舜。因为舜又是东夷人,尧帝觉得如果拉拢了舜,那治理起东夷不就是个easy game了吗。尧帝光听四岳说,还是不放心的,于是就派出了自己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去考察舜,考察的方式呢,就是给舜当老婆,密切考察他,婚礼费用都由尧出,还倒贴了好多嫁妆。竟然还有这种操作?于是舜逐渐就迈向了人生巅峰。

    成婚后,舜带着两个老婆回到老家。不知道舜的爸妈是怎么想的,这时候还是一心想着把舜害死,估计是象弟弟看上了娥皇和女英吧。于是后来他们骗舜上房顶,在下面用火烧,骗舜下水井,在上面用石头砸,但是舜可是著名的EM大师,几次折腾,舜都安然无恙,他家人也就死心了,而舜对他们仍然是敬爱有加。娥皇和女英回到尧帝旁边把这些事迹告诉尧,除了他的两个女儿,尧帝还派了他的九个儿子潜伏在舜家旁边观察舜的一举一动,他的儿子回来后,也如实上报,并且受到舜的感染,对尧帝更加孝顺。如此一来,尧帝对舜放心了,不久之后便把首领之位禅让给舜,自己就去享清福去了,据说退位后还活了二十八年,可真够长寿的。

    故事总是圆满的,真相却总是残酷的。尧帝的“禅让”,其实就是被迫退休。要知道权力这个东西,最容易让人上头。舜进入到唐尧政府的领导班子里后,由于深得尧帝信任,他经常代表尧帝到西方出巡,因此威望也越来越盛。随着权力的膨胀,舜开始慢慢地经营起自己的一套班子,并且“驱四凶”,“四凶”即共工、驩(huān)兜、鲧(gǔn)(大禹的父亲)、三苗,都是尧帝时期各大部族的首领,随便找了些由头,尧帝非常信任舜,同意让舜将他们流放(三苗是直接死的),估计后来他的肠子都要悔青。再加上尧帝之前任用鲧治水不利,威望下降不少,很多老百姓都开始粉舜了,就这样,尧帝慢慢被架空。

    尧帝被架空,和舜的关系也开始变差,从“许由洗耳”的典故中可以反映出来。故事是这样的,许由是个贤人隐士,尧帝有次找到他,要传位给他,许由听说后,坚决推辞,然后还说脏了自己的耳朵,要去洗一下。其实许由明白,当时已经是由舜主事了,尧帝再这么一弄,不是摆明了在坑他嘛。尧帝总是这么出去嚷嚷着要传位给别人搞得舜很不开心,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尧只好被迫退休在家,然后“禅让”于舜。

    西晋时期的《竹书纪年》,由于颠覆了很多传统说法,所以关于其真实性一直是争论不休的,之后还有很多猛料也来自于这本书。关于禅让这个事情,严谨的法家代表韩非曾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说疑》)。这是对禅让赤裸裸的打脸。而韩非曾经的老师,出自儒家的荀子,也曾说过“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汉献帝被迫禅让于曹丕时,曹丕更是感慨了一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不过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在后来世袭模式下的人,可能无法想象古代社会的模式,认为抹黑禅让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觉得当时的社会是能人社会,有才能,会领导的人自然会赢得百姓的爱戴,首领的位置也是能者居之。历史就是这么有趣,真真假假又有谁敢百分百的断定。过度的腹黑阴谋论我不认可,过于理想化的禅让也不合常理,总之我认为,禅让是经过美化的权力转移过程。

    尧帝死后,舜之后又把位子禅让给尧帝的儿子丹朱,丹朱当了三年的首领,但是众部族都不鸟丹朱,大事小事还是来找舜,于是舜半推半就,顺应了民意,成为了新一代首领。

    这次权力的交接虽然不那么愉快,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无可奈何的。舜从小在家备受欺辱,是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政治手段比较强硬。但当时尧帝因为治水不利,威望已经岌岌可危,也许是为了天下苍生,也许是为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舜最后夺了尧帝的权。可能舜从道义上来说并不愿意这么做,因为尧帝于舜有大恩大德,但是时势造英雄,应该是说天选择了舜。

    舜上位后,制订刑罚,完善政治体系,治理华夏井井有条,反正就是英明的君主,形容词就那几个,我也不赘述了,总之人类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一切欣欣向荣。后来死因成迷,就不再深究了。

    舜以孝为本,为人品德高尚,深受后世儒家推崇,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十一)五帝之五:大禹

    大禹,生卒年不详,姓姒,名文命,是鲧的儿子,也是高阳帝的后裔,具体几世尚有争论。鲧就是治水不利被舜流放的那个,他也是牛气的,被流放以后修了城池搞独立(看来是用错了地方,不应该让他去治水的,应该让他当一建集团的总工程师),舜也干脆,二话不说直接讨伐了鲧,然后把他处死了。本来大禹也难逃一劫的,但他想起自己的治水理论还无处发挥,就向舜提出了几个治水的建议,舜觉得,诶哟,不错哦,那就让小伙子你去接替你爹当水利部部长吧。

    大禹知道,自己能保住命,是因为当时洪水泛滥,舜也无计可施,如果自己治理不好水患,怕也是要人头落地。所以大禹拼命工作,便有了后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当时的“治水办”还有几位重要人物,子契、后稷,这两位前面介绍过了,一个是商的始祖,一个是周的始祖,还有一位叫伯益(高阳帝曾孙),是秦的始祖。在四人的通力合作下,大禹总结了父亲失败的原因,决定以“疏”代替“堵”,经过十来年的勤恳工作,中原地区的水患终于消除,百姓安居乐业。由于在治水的历程中大禹走遍了中原,故而治水成功后声望超高,成了全民的爱豆。

    大禹在治水的历程中累积了大量的人脉,再加上他治水成功,救民于水火,声望之盛,甚至盖过了年老的舜帝。舜后来想玩和尧帝一样的把戏,就是先后找到两位贤人隐士要传位给他们,“石户之友”和“北人无择”,他们两位哪敢接这烫手山芋,纷纷表示这个锅,我不背。而据说舜的儿子商均也是个低能儿,所以舜理所当然地传位给大禹。可怜的丹朱和商均,也许并不是真的傻,而是为了体现“禅让”的英明,白白被扣上了无能的帽子。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大禹夺舜的权和舜夺尧的权如出一辙。

    所以我说禅让是经过美化的权力转移,但是前篇说道了,这也上天的选择,和达尔文说的“优胜劣汰”差不多的道理。大禹即位后,也同样励精图治,也不多嘴了,英明的帝王都是相似的。最值得说的一点是从大禹开始,慢慢有了国家的雏形,大禹也为夏打下了基础。当时大禹虽然心里想着世袭,表面上面子挂不住,就选了当时“治水办”的二把手伯益作为“太子”,另外两位仁兄深谙帝王之心,已经纷纷到了自己的封地低调行事。尽管选了替补,大禹私下还是有意培养儿子启的势力。讲到这里,史前时代也差不多结束了,照例给大禹做个评价。

    大禹治水这个功劳就够吹一辈子了,然后也是夏的实际创造者,作为首领也尽心尽责,推动了社会发展。


https://www.bok360.cc/book/1893069297768067072.html